时间:2024-11-09 15:00:38 出处:娱乐阅读(143)
周锦正在捏面人
“十一”黄金周,来哟上里古镇热闹的捏面街头,人来人往。人民人周人生九游
25岁的间艺锦年轻小伙周锦,低着头,面塑忙活着手里的来哟小把戏,立刻就有很多孩子簇拥上来。捏面
“我要捏个海绵宝宝”、人民人周人生“我要捏朵玫瑰花”……搓、间艺锦揉、面塑捏、来哟剪、捏面按、人民人周人生贴……只见彩色的间艺锦面团在周锦的手里“跳舞”, 转眼之间,面塑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花立刻显形,精致的花瓣层峦叠嶂,逼真又充满了美感,枝干和树叶泾渭分明,栩栩如生。
几个彩色的面团,一把剪刀,九游一把钳子,一把塑料刻刀,一个简易的工具箱,仅此而已。
一揉一捏之间,面团被周锦赋予了生命。
别看现在周锦现场制作面塑时信手拈来,毫不费力,但是达到这种程度,他自称经历了十三年之功。
12岁学艺
传承家族手艺
捏面人,又叫捏塑,捏巧,或曰面塑。古代,逢年过节,民间流传用面粉捏成各种人物和动物,以求吉纳福。明清时,出现了专门以此谋生的手艺人。“面人捏好了,一辈子就有饭吃了。”所以,这门手艺往往是世代相传。
周锦便是出身于这样一个“面人世家”。
1989年出生的周锦是雅安汉源人。
“太神奇了。”13年前,当第一次看到爷爷和爸爸面人制作时,周锦眼前一亮,立马来了兴致。
“我要学捏面人。”没想到却被父亲极力阻拦,“这行苦不说还挣不了几个钱。”
拗不过执意的周锦,还是爷爷答应他教授这门手艺。
于是周锦跟着爷爷从捏12生肖开始学。初捏时,看似简单,做起来挺难,“我捏的小动物不是鼻子太扁,就是嘴巴太长。”
一边学,一边捏,周锦经常是一捏就到半夜,即使有时候做出来好东西,心里却高兴不起来。
就这样,渐渐地,周锦捏面人的技术越来越成熟。
“面塑制作中,原材料非常重要,一般用糯米和面粉,但比例很有讲究。”周锦向记者介绍,面粉多了,没粘性,面人捏不起来;糯米粉多了,捏不动。一月复一月,一年复一年,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反复琢磨、实践,周锦终于掌握了两者的比例。后来,周锦又研制出一些添加剂,可以使面塑作品永久放置也不会干裂变形,成为他身怀绝技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“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的原创。”周锦说,创作一件面塑作品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完成一个作品后又迫不及待地构思下一件作品。“外行人都觉得捏面人的手艺很绝妙,其实构思和蒸面才是最关键的环节。”周锦说,人物面塑最关键的是对表情和动作的构思,将静止的人物捏出动感,而这就需要将面蒸得很有弹性。为了刻画真实的表情动作,周锦常常要做各种动作以寻找灵感,也常常因为没有灵感而放弃正在进行的作品构思。
“面塑的创作,是个精细活儿,需要十分投入。”周锦表示,由于体积小,手中的刀要准确精心;由于易风干,拟定的手法要麻利快捷。无论浓郁的眉眼、夸张的口型,还是千变万化的姿态,周锦都力求形神毕现,灵动斐然。
在周锦看来,捏面人除了要有基本功,也要有灵魂和悟性。“捏面人是一个创造生命的过程,面团为骨肉、色彩勾服饰,把情感糅入其中,也就赋予了面人灵魂。”
走街串巷
发扬地方文化
周锦捏面人的全部家当都放在一个背包大的木箱子里,十年前,他打上背包,独自来到江苏,走遍了那里的景区和庙会,开始传承街头艺术。
“一年365天,有300天都在外面摆摊。”周锦说,他是个闲不住的人,只要在家呆一天,就感觉手痒痒。只有在路边摆上摊,手上捏起了面人,心里才觉得踏实。
“出来捏面人挣钱不是最重要的,发扬传统文化,图个快乐才是根本的目的。”
周锦驻足停留过的地方,游客都会看到一处独特的风景——一个俊朗的面塑艺人,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面团,娴熟地捏、搓、揉、刮、插着,千变万化,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面人如机器猫、小老鼠、小黄鸭呈现出来。周锦捏的面人逼真传神,色彩鲜明,小巧玲珑,乡土味道十分浓厚。
“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,自食其力,自由自在,吃些苦也不算什么。”周锦吞吐着烟雾,淡淡地说道,风华正茂的周锦自从一脚踏入面塑的大门之后,就没想过“出去”,“即便这一行挣不了什么钱,我也不离开,这一切都源于对面塑手艺的热爱。现在,我开始尝试制作一些历史人物的面相,与其他人物的制作不同,在塑造这些人物时首先要保证他符合那段历史,契合那个时代。”
“民间艺人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人,他们创作出来的民间艺术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,如果得不到传承,就可能失传。”周锦说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,“将具有雅安本地特色的面塑艺术发扬光大。我并不在乎这门手艺能给我带来多大经济利益,却非常希望能将它传承下去,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艺术。” 记者 石雨川
记者感言:
一边采访一边眼观周锦精湛的技艺,在周锦举手投足间,记者犹如遨游在民俗文化的海洋中,直到采访结束,仍意犹未尽。以前,对于捏面人的感觉,仅仅是停留在孩童时的记忆。看着这些包含着历代人心血的精美作品,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。
时代在变迁,不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,如今都面临着传承困难,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。如果未来有一天,我们只能在照片和博物馆中才能看到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,那将是莫大的损失。这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,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。
上一篇: 外交部“点名”帕劳等极少数国家:早日站到历史正确一边
下一篇: 北京马拉松奖牌印错logo,组委会致歉:将重新寄送奖牌